当前位置 > 内容
再长征#采访札记# 魅力土城:青绿山水一抹红

“再长征”创作小分队:造型学院基础部五班
创作地点: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
带队老师:叶南


离开吴啸海、郭长江老师带队的苗寨下乡小分队,坐上了如今高铁时代只能偶遇的绿皮火车,车窗外的风景、车厢内有些熟悉的怀旧气息,从凯里到遵义五个小时的车程,也满足了一把我们的伪文艺情怀。


贵州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魅力,历来吸引着美院下乡的师生,今年适逢长征胜利80周年,积极参与“再长征”主题创作的老师同学,纷纷在下乡写生季沿着长征的足迹来到了贵州。



到达遵义已是傍晚,按照计划,当晚要赶到叶南老师带领的“再长征” 四渡赤水创作小分队写生点——土城。正在为怎么到土城头疼,接到叶南学生安帝和司康的电话:我们来遵义火车站接你们啦!原来,叶老师为写生考察方便,请专业司机把她的四驱越野车开到了土城。看上去温婉含蓄的叶南,内心如此“狂野”!这辆长城赛弗据说是她的下乡专用车。


选择土城


每年带学生下乡,叶南老师都会选择一个新的地方,她说要保持室外写生教学的新鲜感。去年因为要完成第一届“接力——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写生创作展”的创作任务,她带队去了太行山区,和学生一起在老乡家同吃同住20多天。今年她继续参加第二届“接力·再长征”主题创作,经过调研,她选择了体现长征精神的重要历史节点——四渡赤水。


以往的下乡多是普通的风景写生教学,今年因为增加了“再长征”主题创作任务,也为下乡写生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于一年级同学来讲,直接在写生基础上参与主题创作,更是一种挑战。为了安排好她带领的基础部5班20位同学的写生生活,她事先把车“发”到遵义后,自己也先去打前站了。


四渡赤水,这一被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誉为”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对于叶南来说颇有些神秘色彩。虽然来之前做了纸上功课,也有驾驭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成功经验,但如何用写生创作的方式体现这一在国际战争史上都值得一书的神来之笔,叶南说不进行充分的实地考察,她不敢轻易动笔。她开着自己写生专用的长城赛弗四驱,从茅台、二郎滩、太平渡到土城浑溪口、元厚,沿着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脚步,一一实地踩点,最后决定驻扎在古镇土城。




我们来的时候,叶南老师已完成反映“四渡赤水”的四张创作画稿。“因为每一渡的历史境况完全不一样,我选择了不同的色调来体现,”叶南说,为了创作的现场感,她每天会在同学协助下将画板运到渡口岸边现场写生。置身历史的现场,或许依稀能耳闻当年的枪林弹雨。


古镇的慢生活


想象中,因四渡赤水而闻名的土城,应该是一个红色旅游景点。因“红”而嫁接到旅游上的大小城镇,景点名胜,更多的是现代文化符号的嘈杂,假模假式的导游服装、模式化的旅游纪念品,十足的商业味儿,让应有的纪念内涵失去了本来意义的“红”。一想到此类景点,难免会与“躁”字关联。


假如无缘遇见,土城也许永远委屈在这一“红”签印象中了。


那条狭长而起伏有致的老街,蕴藏着令当地人自信、自豪的数千年习国文化。街边林立的旧店铺、老字号、帮号,粉墙黛瓦、磨损的石板路封存了底蕴深厚的山水文化。自足、淡然、安逸、和谐,这座四山围合、二水环抱的土城古镇,如今随处可循中国山水文化的影子。不时路过的红军长征时期的故居、旧址、纪念地,又被当地人精心呵护至完好无损,毛泽东住过的山洞、周恩来故居、朱德与康克清故居,更有几近原汁原味的女红军街。这些红色文化的遗存,与数千年山水文化的交融,让这条老街溢满迷人的文化魅力。街边的茶馆比邻而设,三五成群的人们喝茶、打牌、围观,热闹的棋牌场面随处可见,却不见喧嚣;扮演毛泽东的当地志愿者主动热情地为游客讲述四渡赤水的故事;圆顶礼帽,黑色长袍,一泡清茶,小城最后的“袍哥”、93岁高龄的罗明先老先生与游人分享小镇的“十八帮文化”。青绿山水与红色传统和谐的混搭,织就了一幅自足自乐的现代生活美景,80多年前的硝烟早已尘封于历史长河中了。






“来顺客栈”的幌子下,一位支着画架的同学正专注于古镇建筑的写生。高高低低的石板路两侧,写生的同学各自找准自己喜欢的小景安静地坐下来,这样一呆就是一天。“一定要注意光线的变化与这些古建筑的关系,注意冷暖色调,要找到你自己想表达的色彩。”叶南老师一路随时停下来指导街边写生的同学。


第一次下乡写生的基础部同学置身于丰富的历史文化场域,眼前可画的风景素材美不胜收。叶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每天必须完成两张写生,同时带着“再长征”创作任务至少完成一张创作稿。面对主题创作的作业,同学们写生中一直在寻找创作的灵感,有的同学在古街上找寻遗存,有的跑到赤水河渡口捕捉当年渡河的旧影。


古镇的夜色更是吸引了初来乍到的同学。夜幕降临,两边店铺的灯笼亮了,那条古街顿时古香四溢。冯蕤同学经不住夜色的诱惑,跑到古街上支起了画架,说来就来的雨成了难题,同行的同学热心为她撑起雨伞,当起了护“画”使者。这一幕写生场景也为古镇夜色增添了魅力,着实吸引了游人和镇子里的老乡。


“其实,我并没有鼓励同学们画夜景,对于一年级的同学来说,能把握好白天的外观写生已经很不错了,驾驭夜景的颜色是有难度的。当然,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叶南老师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好奇与执着。


客栈里的“小画廊”


20多位写生的老师同学入住后,星星客栈成了临时的“艺术家公寓”,一层二层狭窄的楼梯间、走廊成了“小画廊”,同学们写生回来的画摆满了走廊。细心的叶南老师为了避免弄脏客栈的墙壁,专门把保鲜膜糊在了墙上。晚上,这里也便成了交流体会、讲评写生的课堂。


古镇的写生生活,满足了同学们的新鲜、好奇,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给养,但现实中的五味杂陈,也让写生的日子更趋丰满。每天晚上,小画廊里晒画的同时,大家也争相晒起了蚊叮虫咬的体验。



外来的这些小艺术家也许给当地的蚊虫带来了新鲜感,暴露在室外写生的同学饱受蚊虫之苦。瘦瘦的罗潘同学竟然饶有兴致地按单位面积计算法,算出了身上被叮了300多个包。女班长钱雨珑为每天都能找到新鲜的地方画画而兴奋不已,她觉得自己像个满大街跑的野孩子,“每天能画出满意的画,小虫子算不了什么。”大家一旦兴奋地聊起写生来,这些小小飞虫就成了“画外音”。


客栈二层有一间闲置的小餐厅,叶南老师组织同学在这里开起了“再长征”创作座谈会。面对已远去80年的长征,如何驾驭革命题材创作对于刚进入艺术大门的一年级同学,的确是不小的挑战。


“其实,当年浴血奋战的红军将士都是和你们年龄相仿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民族的前途,勇往无前,担起了那个年代的历史使命。”叶南老师从思想角度入手展开了讨论的话题。男班长邓明东画了毛泽东主席住过的山洞,他说在触摸历史的现场中感受到一种力量。土城的历史传统与红军文化的交融给马赫同学带来了深刻体会,为了寻找红军的足迹,他沿着赤水河整整走了一天,边走边画。座谈会上,他首次提出了自己思考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从红军精神中学习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像当年的同龄人那样,担负起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这个话题引起了许宸扬同学的共鸣,他比较关注网上关于社会问题、时代责任等问题的讨论,一直在思考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艺术家应该承担的责任。


古镇的小客栈里开始了“再长征”,一群与当年红军年龄相当的艺术青年热烈讨论起了艺术与时代的使命。


宣传部 秦建平 赵晶/文
宣传部 赵晶  基础部学生 孙超/图
宣传部 赵晶/编
2016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