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内容
再长征:采访札记#触摸与穿越——雕塑系“再长征”小分队写生创作侧记


“再长征”地点:江西赣州、瑞金
写生创作小分队:造型学院雕塑系
带队老师:王少军 吕品昌 王伟 陈科 牟柏岩
 
 
雕塑“再长征”创作团队选择了5月4日、这个属于青春与朝气的节日出发,奔赴了长征的起点瑞金。


按照事先反复磋商确定的“再长征”创作主题——“以为老红军塑像为主线呈现长征壮举”,雕塑系此次集结了写实方向一、二工作室15位老师同学组成的主力创作团队,由学校党委副书记王少军教授和系主任吕品昌教授带队,一工作室主任王伟及年轻教师牟柏岩,二工作室主任陈科,以及10位研究生、本科生同学共同参与,集体来到了历史现场,在人物、场域的真实触摸中再现长征。


两位百岁老红军面前的速塑


经前期调研,得知有两位亲历长征的百岁老红军目前生活在赣州,在当地文化部门支持协助下,创作团队决定此行第一项任务即为老红军现场塑像,也是为了抓取创作的第一手素材。


一位102岁,一位100岁,现场创作不是难题,顾虑在于两位如此高龄老人能否在现场坚持两个小时。这样的举动,对老人来讲的确是不小的动静,为了保证老人前一晚上的睡眠,赣州文广新局副局长姚富桂说,他们事先并未惊动老人,免得老人因此激动影响睡眠。


“瓦窑堡战役中,子弹从王承登的左眼射进、右耳射出”,“在长征抵达陕北的一次战斗中,吴清昌被一颗子弹击伤头部”,两位血战沙场、出生入死的老红军的传奇经历吸引着老师、同学,落地赣州,大家立即在网上做起了功课,脑子里勾勒着老英雄的形象。田野冬雪、李博雍、王乐庆等几位研究生同学则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到附近山上为第二天的泥塑准备泥巴去了。
 次日九点半,两位老英雄在文化部门同志与亲属的陪同下如约而至。


佩戴勋章、步履蹒跚的两位老人出现在眼前时,大家一时似乎很难与驰骋于沙场,穿越枪林弹雨的英雄相关联。特别是对于只从中小学课本、漫画、影视中读取长征符号的同学来说,并没有看到影视剧中的“高大威武、容光焕发”的英雄形象,一时间有些无所适从,握着泥巴的双手不知从何起稿。


然而这两位从长征起点就跟随中国工农红军走出赣南的客家少年,历经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血雨腥风中坚定地走进了新中国,看似羸弱的身躯承载了桑海桑田、百年变迁,如今已是世纪老人的两尊中国现代史活化石,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了大家面前。


“他们并没有三头六臂,甚至并不强壮,只是个有血肉之躯的普通人。”黄翠同学在随笔中记录了当时的真实感受。面对眼前形影单薄却又如此厚重的老人,如何展现?一个多小时的现场速塑如何表达?


“1936年到达陕北遇到突袭,那次战斗最凶险,子弹从这里射进,从这里射出,我中弹就倒下啦,第二天才被发现,捡回一条命来。”看到眼前活力四射的艺术青年,102岁的王承登老人又兴奋起来,讲起亲历的战斗细节。“飞夺泸定桥时我是班长。”今天特意穿上军装的百岁老人吴清昌神采飞扬地讲起了当年的英雄风采。回忆起当年的奋勇杀敌,两位老人又是那么铿锵有力,顿显英雄本色。


长征的现场已经拉开了80年之距,两位老人兴奋的讲述把写生创作的老师同学带入了长征路上,“面对活着的历史,跟着老师们学习,每贴一块泥,每下一次刀,都带着心内的感动传递到手中的塑像里。由感动撑起的形体,是有温度的。” 这样一种的历史的塑像与平时的课堂写生相比,显然是一种考验,李博雍同学用心捏着每一块泥。


不知是因为室内的湿热,还是激动,每个老师同学脸上都挂满了汗珠。老师同学的目光,快速扫描着老英雄的面庞;双手迅速在泥塑上表达着历史的细节。“眼疾手快”,汉字中的这个成语用在此时的雕塑艺术家身上再恰当不过了。耳朵在聆听,双手飞速灵动,艺术家们在手中触摸着历史的温度。


老师同学生怕时间久了影响老人休息。十一点,现场速塑全部完成,手快的老师一个半小时完成了两位老人的塑像。18尊塑像小稿生动形象地传递着两位老人承载的百年钩沉。














暴雨中的穿越


完成了现场速塑也只是此次“再长征”创作的第一步,如若不是置身现场,很难触摸渐行渐远的历史。创作团队于5月6日来到了人民共和国的起点、红都瑞金。


赣南梅雨季说来就来的雨并不稀奇,特殊情境下,一场偶遇的暴雨却似乎是无法拒绝的“天意”。


我们来到叶坪村一苏大旧址时已是下午临近闭馆的时间,一阵突来的暴雨导致停电,昏暗的屋内,大家端坐在长条木凳上,仿佛置身当时的会场,聆听讲解员关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生动描述。暴雨骤歇的间隙,我们来到了中共苏区中央局办公旧址。这栋典型的江南徽派建筑,原本是谢氏私宅,两房一井结构,中共苏区中央局来到瑞金后借用此民宅为办公地点。


刚刚落脚,雨下得更大了,倾盆大雨自天窗一泻而下,天井上方形成了四面雨帘。以前对徽派建筑天井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导游讲的“肥水不流外田”。惯常的“到此一游”,错过的也许不只是机缘。此时只因天留客,我们得以静静坐在雨帘背后细细品味徽派的天井文化。


暴雨一阵紧似一阵,打到木窗棂上的雨滴泛起缥缈的雨雾。已近黄昏的老房子光线更暗了,墙上挂的“中共苏区中央局”组织机构图、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的合照旧影反而清晰起来,眼前老木桌上摆放的粗瓷大壶、几个茶碗似乎热乎起来,讲解员的讲述渐渐成了的若隐若现的湖南乡音……端坐在木条长凳上的我们仿佛与领袖们一同热烈交流起来,纵论新成立的苏区局势,畅谈共和国的美好前景……


历史长轴上的梅雨季总是不断地重复,没有时代印记的雨此时将我们带入了80多年前的中央苏区,开始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真切对话。









夜间的激情研讨


叶坪会址的穿越似乎触发了老师同学创作的激情与灵感,“晚上继续‘再长征’讨论”,吕品昌老师将大家的意犹未尽引申成一场创作研讨。


回到宾馆,陪同我们的瑞金文化局副局长杨振昌热心跟宾馆协调,借到了一间小型会议室。晚上九点,一场激情的创作研讨在大家的穿越印象中展开。


“这里是长征的起点,我们来探寻真实的现场、人物,不仅仅是做个塑像了事,核心问题是如何用现代的雕塑艺术手段真实呈现这段悲壮、伟大、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史诗般壮举。”吕品昌开门见山抛出了讨论的主题。“我们不能重复以往的套路,特别是年轻学生的介入,要有自己的新视角,来到瑞金,可以挖掘真实的东西,攥成一种力量。现场的触动让我们下决心做好一件事,那就是纯粹。那么怎样表达这种纯粹呢?”王少军老师强调要用真实、纯粹去呈现长征精神。


“停电那会儿,昏暗视线中的那些茶具,就是我们要表现的静物,很朴实,很简单,很纯。人聚在那里,就像回到了当时的现场。”牟柏岩老师表达了下午的真实感受。“下午在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雨滴、闪电,看着眼前的静物,让我想到了圣彼得堡博物馆关于列宁格勒保卫战震撼式的呈现:一个下沉的广场,母亲抱着小孩,博物馆里面全是实物,震撼的是那里的声音,滴答、滴答,只有钟表在走。我们的雕塑怎样呈现?环境、静物、细节要一一落实。”陈科老师也由下午的现场触动思考着如何呈现真实的长征。


“来到这里发现,瑞金人讲述的中华苏维埃似乎跟我们在一些展览中看到的不是一个苏维埃,看来很多历史素材是被人为筛选过的。我们不能再这样,不能抽取历史,而是要准确地还原历史,经得住考验。”王伟老师希望告诉观众一个真实的苏区。


这地方原来就这样真实的存在着!”首次参与大型主题创作的同学们也在历史的触摸中有了触动灵魂的收获。邹达闻同学说,“小时候是从历史课本中对长征有着粗浅的了解,也多是宏伟的符号印象,长大以后获取不同信息,脑子里是混乱的状态。来到真实的现场,看到简陋的房子,艰苦的环境,心里不自觉地被震了一下,内心由信到服”。一路上一直勤奋地用速写记录历史现场的田野冬雪特别渴望能有机会感受长征的环境,“从小都是从连环画、书本、电影中了解的,到了瑞金有了真实的体验。下雨那会儿,我觉得穿越了,我在角落里画速写,猜想他们当时怎么做到的,当时他们开会议论着什么”。


这场激情的研讨一直持续到深夜。带着此行真实的触摸与体验,雕塑系的老师同学将用心、用双手呈现出一曲怎样的长征史诗呢?








宣传部 秦建平/文 
宣传部 宋曼青/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6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