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
央视·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中央美术学院

2018年10月3日,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播出《我们的大学》第十三集: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隋建国、喻红,共同讲述中央美术学院的故事。

新时代的大学精神

范迪安

观众朋友们、青年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我们的大学》这个节目能选择中央美术学院这样的艺术学府,使我有机会与大家见面,共同分享对于艺术学府与大学精神的感悟和思考。

美的创造意味着什么?艺术与我们的精神世界有怎样的关联?美术教育和其他大学教育有什么不同?这恐怕也是大家想了解的。今年是中央美术学院建校100周年。这里,我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这所学府在孕育艺术创造、培养艺术人才方面的大学特色。也由此可以和大家讨论美对于我们的思想、精神与情怀的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百年历史回眸

一百年前,也就是1918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艺术学府,当时叫做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现代形态的美术教育是从20世纪初,也就是新文化运动这个时期开始的。当时,一大批留学欧洲,也包括留学日本的艺术家纷纷回国,致力于中国美术教育事业。

可以说,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这所学校的建立,就是一代美术先贤秉持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这个理念的实践。他们筚路蓝缕,奋力开拓,引进西学,传播新知,从此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新纪元。

80年前,也就是1938年,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央美术学院的另一个重要的前身——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宝塔山下成立。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的艺术家们纷纷走向延安,汇聚在鲁艺。

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很多美术家纷纷奔赴抗日前线,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下记录和反映中国军民抗日的壮丽史诗,也描绘和表现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日新月异的社会风貌。美术家们用手中的画笔为武器,和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形成了革命美术的优良传统,也翻开了人民美术事业新的篇章。

60多年前,也就是1950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以徐悲鸿先生为代表的国立北平艺专和从延安走来的革命美术队伍相汇合,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首任校长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徐悲鸿先生。中央美术学院的成立,开启了新中国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新的进程。

一百年来,中央美术学院涌现出一大批艺术名家大师,创作了大批的艺术经典名作。因此,与时代同行,用艺术的方式来表现百年来中华民族奋斗不止的精神风貌,用美术的画卷记录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是中央美术学院最重要的学术传统。

像林风眠、徐悲鸿、闻一多、齐白石、吴作人、黄宾虹、叶浅予、李可染、董希文、罗工柳、古元、李桦、彦涵等等著名的艺术大师,都是在现代中国美术史册中散发出光彩的名字,尤其是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美术作品。例如《愚公移山》、《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等许多反映英雄的主题创作。

更有大量反映了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的劳动人民的风采。今天的天安门广场,我们都熟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们国徽的设计、全国政协会徽的设计,以及我们从小、从年轻时代就了解的、就参与的少先队队徽、共青团团徽的设计都出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名家之手。

美术家们在艺术形式的语言上不懈探索,因此,中国美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机,这种生生不息的学脉代代传承。直到今天,中央美术学院仍然秉持着这样一种“为中国造型、为中国设计”的艺术传统。

关于新时代的大学精神

对于今天的美术教育来说,如何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来彰显和弘扬大学精神,具体地培养好新型的美术人才,这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大学精神、大学之道,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铸就的,更不是一句两句的口号,我初步的思考,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大学精神应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洞彻历史、关切现实的精神。美术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视觉的反映,通过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社会生活宽广的图景,也特别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与生活的风尚,表现人的精神面貌与思想情感。美术是如此,我们学习的任何一个专业其实都是如此。因此,明辨古今、感怀现实,这种认识与能力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基础。

第二,兼容并包,求真务实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有足够的资源和渠道去获取海量的信息,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已让丰富的文化种类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存活生长。在学习中,我们通常从一个专业开始涉足和进入,但是,需要在深入了解这门学科的同时以宽阔的胸怀来容纳多学科的营养、开展多角度的研究,需要把握当今信息时代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使得我们身处校园,但视通八方,以全面开阔的视野和更为准确的判断进行研究。当然,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和学生都同处在一条起跑线上,因此,大学要提供非常宽阔的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养成一种宽阔的胸怀。

第三,由知到行、反复穿行的精神。今天的中国社会处在最好的历史时期,因此所有的学习目标和个人的成才、归属,都可以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提供了更多从学习转化到实践的可能性。当今的中国艺术在直接的视觉层面上、间接的象征层面上都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形象代言,成为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一种体现。在高等教育处在一个新时代的起点的时候,这样一种由知到行,反复穿行的治学精神应当不断地被加强,使我们所习得的知识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密切结合起来,既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也解决社会所急需的课题。

关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校训

中央美术学院的校训是“尽精微 致广大”,出自《礼记·中庸》的一段话,“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之所以选用了“尽精微 致广大”这句名言,一方面是因为当年徐悲鸿先生在素描,就是美术的基础课的教学中所倡扬的一种精神;一方面我们觉得这样一种包含了中国学术、中国文化的表达和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相结合的古训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校训是十分契合的。

所以,这条校训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立德、治学、育人的一个主导思想。我们今天不仅从弘扬传统的角度来彰显,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内化为我们每个央美人的内在行为。

再谈大学精神

我想大学作为一个实体的存在,其实是鲜活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但其中所蕴含的大学精神,有时候是深藏在视觉捕捉不到的地方。应该说,大学精神要像阳光雨露给植物的光合作用那样,真正在每一时、每一刻都给予我们学子以心灵的滋养。

当然,大学精神也还有许多丰富的定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表达。大学精神在于育人,更在于把自己的优秀的学脉和学术的传统弘扬下来。今天的大学要获得持续和长足的发展,也必须有自己的精神支柱,这种支柱就是以肩负起社会的重托和历史赋予的使命。

大学要坚持兼容、包容的文化情怀,要更多的开通智慧成长的源泉;还要重视精研传统、强调中华文化的基因;也要重视从研究通向创造,不断攀登学术的高峰。我想这些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和朋友们一起来进一步探讨。

关于学习:人生是可以雕塑的

中国古代推崇读书人,就是因为读书能够因“知书”而“达理”。因此,我还是用一个美术的术语形容我们的学习。美术中有绘画,有设计、建筑,还有雕塑。美术中的雕塑是古今中外一直沿用和发展的艺术类型,雕塑通常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坚固的史诗”,因为无论是青铜的、大理石的,还是木质的雕塑,都以其材料的坚硬而流传长久,留下人类的历史,特别是形象的历史。

其实雕塑这个概念又可分为“雕”与“塑”两种方式。“雕”指的是在材料上做减法,雕凿去多余的部分,“塑”指的是做加法,增添需要的部分。但是无论是雕与塑这个过程都是如古语所讲,称之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雕和塑都是为了使形象更加丰满、更加完美、更加传神、更加理想。

由此我想到,人的自我塑造是不是就是一个自我雕塑的过程呢?尽量的去掉缺点,不断地增加优长,雕出自己的精神,塑出自我的形象。“雕塑”这个术语也可以和我们年轻朋友们的自我塑造形成关联。中央美院的教授,也是著名的雕塑艺术家刘开渠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生是可以雕塑的。”

我由衷希望青年朋友们认真地雕塑自我,让自己的青春形象像一座雕塑一样散发出由衷的精气神,也散发出时代的光彩。

谢谢大家!

文字转写:赵枫工作室
图文编辑:美学建筑、刘昱、项心妍
2018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