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
书法延绵,长河奔流:“文明的回响”系列第四部“书法之道”启幕

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

仓颉造字,天地动容,
中华文明遂展千古辉煌史册,
书法延绵,长河奔流,
中国文化闪耀人类精神之光。

书写有法,体势竞妍,
薪火相传乃需坚持守正创新,
书法有道,艺进乎道,
心性修持应会时代文化理想。

精选经典,邀集新作,
《书法之道》秉承教研学理正脉,
太庙胜地,人民共享,
诚期观众共同倾听文明回响。

——范迪安


展览前言:范迪安撰文,徐海书写

《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简言之,“道”即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道理,“道”与“艺”虽分,也有相合的时候,一技之精,可进乎道,艺进于道,良有以也。

2019年5月29日,“劳动光荣-文明的回响”系列展览第四部——“书法之道”在北京太庙艺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市总工会联合主办,太庙艺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承办,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处协办。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致辞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亚龙致辞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书法系主任徐海致辞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艺术家代表颜奕端致辞


太庙艺术馆执行馆长、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岳洁琼女士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嘉宾合影

展览分为“绵绵远道”“熠熠流光”“清清凤声”三个部分,共展出书法作品123件,其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书法名家作品8件,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藏拓片16件,中国画学院资料室藏书法3件、名家作品29件,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历届书法专业优秀毕业生的作品67件,勾勒出书法这一中国传统艺术门类在传承中的发展脉络,展现了中国当代书法创作在继承传统下的探索与创新,同时呈现了书法艺术精彩技艺下的与“道”相通的发展模式。


嘉宾观展现场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北京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赵丽君,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亚龙,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彭利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镛,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王彦,广东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颜奕端,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处主任史知元,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燕守谷,世代基金执行董事王汉铭,北京市总工会宣教部部长徐闻,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党委书记、主任、太庙艺术馆执行馆长李鹏,北京市工业(国防)工会常务副主席许玉德,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刘庆和,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党总支书记、中央美术学院修复研究院院长王颖生,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党总支书记岳黔山等嘉宾和参展艺术家代表到场。展览开幕仪式由太庙艺术馆执行馆长、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岳洁琼女士主持。


齐白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27x42cm,纸本,1950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徐悲鸿,五言对联,133x42cmx2,纸本,1979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可染,金碧斋题字,67.5x42cm,纸本,1981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叶浅予,书法,46x45.5cm,纸本,1981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0世纪8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在当时的院领导靳尚谊、朱乃正的重视与指导下,由王镛先生主持开展书法研究与教学至今,取得了大面积的丰收,一大批名家教授在这里进行书法教学研究创作,可以说在整个书坛做了比较重要的学术引领。”范迪安院长在开幕式致辞谈及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建设历史时指出,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象征得到了整个社会更多的重视,书法的传习、书法的创作都越来越普及和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探索中国书法在新的文化理想、文化理念背景下的新发展。目前,国家已经将书法列入高等艺术教育的一级学科,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这样一次面向公众展示的展览,对于提升我们整个社会对书法艺术之美的认知,对书法重要性的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览现场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人们最初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开始有了文字,后产生了书法。当书写记录在石碑、铜器等之上,用于纪念或宣传时有了碑文、钟鼎文等的出现。但是,魏晋以来的文字大多数直接书写在纸本、绢本等之上,用来抒发情绪、记事等功用。从广泛意义来说,这些载体不同的文字书写共同组成了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目前已知最早甲骨文,演变到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体的流变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太庙的享殿殿堂内展出的展览第一部分“绵绵远道”,展出了由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和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收藏的多幅古代拓片,如西周青铜器拓片《散氏盘》,上承汉隶、下启唐楷的造像记魏碑《龙门二十品(始平公)》,西汉元帝时期结体介于篆、隶之间的《祀三公山碑》,东汉年间的隶书摩崖石刻《石门颂》,以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收藏的唐颜真卿的楷书《勤礼碑》等。这些由古人刻下的书体拓印在宣纸之上,在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太庙之堂叙说着千年以来的书法历史传承。


朱乃正,书法,232x45.5cmx2,纸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卢沉,书法行书,135x33cm,纸本,1984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现代以来,随着中西艺术的交流、传统文人群体的消解以及新书写工具、白话语汇环境的引入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形式语言得以改变、拓展,艺术之变迁因时沿革,不需拘泥于陈迹。与这些碑文同样在享殿展示的是,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李苦禅、叶浅予、朱乃正、卢沉等前辈艺术家具有独特风格魅力的作品。传承于古人书法艺术的深厚土壤,这些近现代以来的书法艺术大师化古为今,并融入艺术家在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社会意识、人文关怀和敏锐感知,创造了流传至今的经典。


李苦禅,草书,137x68cm,纸本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藏


王镛,古篆小屏联,232x39cmx2,纸本,2019

在享殿后面的寝殿“熠熠流光”部分,陈列着来自全国的29件当代书法名家作品;享殿两侧的配殿展出的“清清凤声”部分,展示了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建立以来每年的优秀学生毕业作品67幅。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书法系主任徐海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这两部分的展示,与享殿部分正是构成了展览的三个主题词:过去、现在和未来。

展览作品体现出策划之新颖,有从唐宋至当代的历史时空维度,又有历练期到成熟期的个人成长维度。在徜徉顾盼中,展现出书法艺术文明的回响。正如主办方所言:“我们愿借此展览探索出新,寻源竟委、温故知新,引领时代,为中国书法艺术踵事增华。”


孙晓云,杜甫《春夜喜雨》,232x53cm,纸本,2019


何应辉,录无量先生跋石门颂,246x97cm,纸本,2019


邱振中,草书·汤显祖诗,138x69cm,纸本,2019


展览现场

艺讯网 杨钟慧/文
艺讯网 胡思辰 宣传部 何逸凡/图
(作品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宣传部 何逸凡/编
2019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