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成果|“花样年华”--策展视野下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媒介研究|《美术研究》发表
来源:高更画廊  点击量:162  时间:2020/7/5 11:01:16

国家艺术基金(英文名称为China National Arts Fund,英文缩写为CNAF)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拨款。

 

 

“花样年华”-策展视野下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媒介研究

 

董慧萍  傅怡静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繁盛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三十年来,创作队伍大幅增容,艺术形态愈趋多样,书写了昔日不曾见的璀璨。女性艺术家们在时代的主旋律中寻求个性突破,趋向于非官方、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的具有鲜明女性主义特色的自由表现,创建自己的艺术空间和话语体系。即便如此,当今社会女性话语权依旧薄弱,艺术领域中的繁花似锦,代表不了主流话语权。她们在绘画创作主题上有别于男性艺术家对于重大、宏伟话题的执着,作品中更多的是自我情感体验与再现,展现出中国现代都市知识女性的一种现实处境。

 

正是女性艺术的这种独特性、话题性,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展览策划的关注点之一。近年来以女性艺术家为展览对象的群展、个展时常入眼,灿若夏花。如何将女性艺术的展览设计得媚而不俗、华而有实,需要新的思考。为此,我们从媒介与艺术的视角,借鉴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策划了“花样年华-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作品展”,该展于2017年12月在温哥华保利艺术馆展出,并申报获批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从媒介理论的角度来说,在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来的发展中,艺术媒介的变化其实是一条主线,媒介的历程伴随着艺术的发生与发展。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不了解媒介的历程——你就无法了解文化、艺术及现代生活”,从原始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艺术的价值随时代发生质变,从单幅作品的“仪式价值”发展到复制作品的“展示价值”,进而产生了数字化作品的“操控价值”。由此信息传播的媒介不断演进:从文字-印刷/电报-电话/无声电影-电视机/大众媒体-传真机-pc时代-网络世界-云技术,伴随媒介发展的历程,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艺术是文化的肌肤,艺术的媒介也悄然演变。女性艺术中的媒介在变化过程中显然有别于男性艺术,因为女性是生命的孕育者和建造者,她们在媒介的选择上不同于男性,比如会更多选择植物、动物、身体、头发、药品等,看似女性的艺术离伤痛、情感更近。她们大多不会像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家以直接、犀利的方式表达,而是运用一种中国女性特有的“自语性”表述。她们以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感性纯粹的艺术直觉,表达直白或潜隐的情思,关注自我的精神沉潜,进而叩问生命的本质。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身体的延伸”,艺术媒介显然也是艺术家身体的延伸,由此思考将展览设计为两大板块:一、媒介的觉醒;二、媒介的延伸。在第一个板块中,我们选取了最早大胆使用新媒介的艺术家们,如肖鲁、崔岫闻等。89艺术大展中一枪轰动全球的肖鲁作品《对话》,呈现了一个女性艺术家的力量,而这个力量来自于肖鲁对媒介的觉醒和对情感的诉求,包括肖鲁在威尼斯双年展所做的《清洗》、798呈现的《极地》,以及她在圣马可广场的《圣水》行为作品,看到的是她毫无限制地变化媒介,枪、身体、水、冰、酒等,都是表现女性在生命体验中的“痛”,完全是一种“自语性”表述。崔岫闻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尝试将视频和数码合成图片,以此为媒介,表达女性在社会中的特殊角色,几分清冷、几分惆怅。近期作品《I U ——我和你》一直延续着她的思考脉络,在属于自我的思维空间中不断地递进,媒介带来的信息不断拓宽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对生命的认知纬度。

 

第二板块“媒介的延伸”中,选取申玲、姜杰、蔡锦、陈曦、余陈、滕菲、张凡、吕越、邵亦杨、章燕紫等艺术家作品,作品广涉多种艺术形式,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影像艺术、首饰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媒介的运用是多渠道、多层次、多面貌的,从中可以观察她们对于媒介的独特探索。如彭薇的作品用中国传统的媒介颠覆了最传统的媒介,《溪岸微风》中看到彭薇不是在画山水,而是在画卷轴、册页这一古老的装裱形式,绫裱、玉池、格水、题跋,甚至画盒,都由其亲手制作完成。山水画试图统摄自然,而这批画则在统摄卷轴、册页,彭薇的精妙手绘,使人将之误读为古典山水画。这一误读,造成传统山水画与现代观念作品的错位,错位又使其作品出现双重效果。正如瑞士人西克所说,她以再传统不过的手法,与传统分离,又使传统文本与当代观念在纸面上合一。

 

植物、动物是女性艺术家们偏爱的表现题材,如“花”、宠物等,是她们最为钟爱的媒介之一。看吕越《女红》,以丝绸材质、紧身胸衣为作品主体,九百朵玫瑰与之相映成辉,展览中记录花朵含苞、开放、干枯的全过程,以此隐喻、描绘女性的柔弱与坚强、绽放与枯萎。“花”同样是蔡锦常用的媒介,《风景》系列就好像雾里看花,独立于自然写照的生命笔触在涌动和生长,画面物质感被蒸发了,留下可识别的抽象符号。画布上一种无法控制的东西似在蔓延,一种不可预知的变动,一种连续不断的瞬间。这种弥漫的状态,蔡锦称之为风景,这风景中有远逝芳华的追忆与感怀。申玲的《感时花溅泪》则有些野逸和对生活的调侃,缠绵而感伤、温婉而遣怀、宁静而致远。首饰艺术家滕菲、张凡,她们的艺术灵感同样是“花”,滕菲“妆奁遗珍”系列画作中的符号来自她的首饰作品,并用一贯热衷的简洁线形语言来完成。张凡《衍异》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典花园中摇曳的枝叶与含苞待放的花蕾,其枝叶若隐若现、含苞待放,令佩戴者含蓄而柔美。她将黄金这种“硬”媒介演绎出一种“软”而飘逸的视觉效果。陈曦则以其宠物为媒介,用《它世界》中的狗隐喻我们转瞬即逝的生命和对自由的渴望。

 

以“身体”为媒介、关注生命本体是敏锐的女艺术家们经常创作的,如姜杰《红孩子》、余陈《红孩儿》、董慧萍《女浴室》、章燕紫《无际》、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等。雕塑艺术家姜杰一直以深度的人文关怀和敏锐的女性视角探讨人、事、物。她的创作题材常出现婴孩、儿童、人体,简洁的形象,从女性视角审视世界的同时,亦能超越性别,直指生命本真的脆弱与无奈、矛盾与张力。余陈的《红孩儿》系列,在媒介的探索上,她成功地将现成品的儿童头饰与平面简约的绘画融为一体,以幽默诙谐的形式化表现语言折射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别记忆。董慧萍的《女浴室》在铜版画中采用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画面中浴女形的处理简单纯粹、主观抽象,呈现出一种开合俯仰、空蒙灵动的的生命动态。善于用多种媒介表达生命体悟的女性艺术家是章燕紫,她的作品用止痛药贴、纱布、输液针头、针灸针、中药等为媒介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怜惜,身体的至痛,而正是这份极为敏感的怜惜让现实中的她变至痛为至乐。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将电影蒙太奇手法与男人体雕塑的过程合二为一,将电影与艺术的媒介完美结合,影片中按部就班的工作与微妙的情绪混在一起,镜头里有女性的冷静与力量、情欲与暴力的冲突感,但整个影片又被设置成一个雕塑教学片般的工作流程。耿雪作品运用了混合媒介表达身体语言,同时作品本身又作为一个新的媒介延展了人的视觉与思维。

 

可见,以策展的角度切入研究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媒介运用,是一次独辟蹊径的尝试,首先我们可从展览作品中洞察到一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女性艺术发展的一条脉络。从60后艺术家肖鲁89年打响的那一枪开始,到80后艺术家耿雪的《米开朗基罗的情诗》,时跨30多年,艺术媒介的演变清晰可见。还有从90年代开始活跃在中国画坛的申玲、姜杰、蔡锦、余陈、崔岫闻、滕菲,到近十多年来作品呈现出独特风格的高茜、彭薇、章燕紫、周岚、康雷、吕越、张凡,中国女性艺术家以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回应并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发展。其次,综观她们的作品不难发现女性艺术的视角、情怀与生活密不可分,无论是用什么媒介,取材什么主题,与其说她们是在做一件作品,不如说是在用不同的媒介抒写心中的一首诗,诗的风格各异,如肖鲁的犀利、蔡锦的深邃、申玲的逍遥、姜杰的沉思、滕菲的静逸、余陈的幽默、崔岫闻的清冷、彭薇的温婉、耿雪的情思、章燕紫的乐痛。

 

综上可见,在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生态中,媒介的演变和延伸是艺术关联社会、有趣多维且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花样年华——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作品展”是研究成果之一,也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将再次走进加拿大。展览本身就成为一种媒介,将中国女性艺术传播推广到加拿大多地,也是对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实践与论证。

 

本文系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加拿大展览》成果,项目号:2018-A-03-(070)-0414

 

 

董慧萍(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项目研究员)

傅怡静(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

本文发表于《美术研究》2018年第四期